附近一百元约-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,400元3小时快餐,真人同城炮约qq群

漫话饭局打包习俗
2020-08-31 12:42:07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周媛 | 作者:张人杰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613

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餐饮业日益发达,饭局越来越多,饭桌上的浪费也日益严重??上驳氖牵敝两袢?,消除餐桌上的浪费,提倡“光盘行动”和餐后打包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。

其实饭局打包的习俗古已有之,儒家文化历来提倡节俭,反对铺张浪费。孔夫子说过“食不厌精”,在饮食上有一些讲究,但他也是提倡饭局打包的。天子宴请外宾,“既飧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”。宴席结束了,要把那些没吃完的各种肉类统统打包,送到外宾下榻的驿馆里。亲朋好友在一块聚餐,要把没吃完的饭菜包起来带回家;父母去世,儿女在墓前用好酒好菜祭奠,祭奠结束后要把那些酒菜吃掉,吃不完同样打包带走,绝不能乱扔。

北宋司马光晚年定居洛阳时,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,菜不过五味(类似于今天的四菜一汤),若不尽兴,酒可以再来一壶,菜是坚决不能再加的。他给这种抠门饭局取了个名字叫“真率会”,意思是朋友聚会应该坦率实在,有什么吃什么,不要讲排场。如果是别人请司马光吃饭,司马光同样主张少点菜,够吃就行。等饭局结束,如果桌子上还剩下一些,司马光“既食而携其余”,就是把剩余的酒菜打包。

清朝重臣、声名显赫的曾国藩始终保持一介寒士之风,节俭自律,不事奢靡,生活俭朴。在饮食方面,曾国藩反对服食贵重的补品和菜肴。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,有一次巡视扬州一带,扬州盐商特备盛宴招待,山珍海味,琳琅满桌。曾国藩仅就面前所设数菜稍食而已。饭后感叹:“一食千金,吾不忍食,目不忍睹?!?。

近年来饭局打包风气最先从哪里兴起?据考证是从珠江三角洲开始,继而广东全省,再流行到全国。上海人比较精打细算,饭局打包不会犹豫。北京人讲究面子,有的人认为打包有失身份。我们湖南人实在,多数人尤其是年龄大的消费者赞成“光盘行动”和餐后打包。但不少年轻人尚未养成节约的习惯,点菜时不考虑肚皮的承受力。

当下对年轻人进行餐饮节约和珍惜粮食的教育十分必要。当然,最好的教育是让他们参加一些农业劳动,才会真正体验到“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。民以食为天,丰衣足食的时代是幸福的,但有粮要想无粮时。聚餐之后打个包,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节约了金钱,何乐而不为呢?


责编:周媛

初审:周媛   二审:唐剑华   终审:夏义凤

  下载APP